• 認識一杯好咖啡

    Cup of Quality

認識一杯好咖啡

引用自「遇見一杯好咖啡」一書 作者: 許心怡
一杯好咖啡,從認識豆子開始

咖啡豆的選擇

認識每一杯咖啡,從每一顆咖啡豆開始,當你站在咖啡專櫃前面,你該如何選擇咖啡豆?「聞、看、剝」是我們提供的三個判斷步驟,可以讓你了解咖啡豆是否新鮮,咖啡豆的品種,如果你累積了一些看咖啡的經驗,你還可以判斷每一家的「綜合咖啡」究竟包含了哪些產地的咖啡豆。

選好豆子,喝好咖啡

大師介紹
丁長興先生—烘焙者咖啡經營者,實踐大學咖啡課程授課老師。位於台北內湖的咖啡店「烘焙者」是一家很不一樣的咖啡店,雖然在台北,但它不像台北一些位於鬧區的咖啡館,大部分人都把去咖啡館當成社交的一部份,人們會穿著光鮮地去咖啡館,甚至選擇和自己衣著品味相似的裝潢,在咖啡館裡看人,也同時被人看。認為新鮮度是咖啡的第一生命,丁長興先生幾乎每天也在他的咖啡烘焙廠裡,為新鮮這兩個字奉獻心力。

烘焙者是一個有社區味道的咖啡店,不管什麼時候走進店裡,都有一種走進鄰居家客廳的感覺,因為你會看到有人帶著一家老小,圍著桌子喝咖啡;也有媽媽帶著學齡前的孩子,在這裡和附近鄰居交換育兒心得;更有幾個附近的歐吉桑,會一天來幾次,坐在櫃台前純為享受一杯濃香的咖啡。

有更多的顧客,是到店裡來喝一杯咖啡後,再帶個半磅一磅咖啡豆回家。在幾次訪問中,我也曾看過有人開著賓士車,從台北的另一端專程開車來買咖啡豆,也有好學的顧客會問起買的咖啡豆究竟產於哪裡?丁先生也會認真地拿起一落店裡的咖啡原文書,翻開來找一下,再告訴顧客豆子在哪裡生產,有些什麼特色。甚至還會傳授一些煮那種咖啡豆該注意的地方。

在這裡,屬於咖啡的交談和咖啡教學,隨時在發生。

除了經營這家咖啡館,丁先生同時也是進口生咖啡豆的烘焙者,這也是咖啡店名稱的由來。

選豆絕招

如何選擇咖啡豆,其實可以分兩個層次來談:第一是選擇新鮮的咖啡豆;更進階的則是認識也確定你選擇的咖啡豆,是名副其實來自那個產地。
先談第一級:如何判定咖啡豆的新鮮度。有三個步驟:聞、看、剝。

:靠近咖啡豆,用鼻子深深聞一下,如果咖啡豆夠新鮮,你可以清楚地聞到咖啡香氣;相反的,如果咖啡已經只剩下一點點的香氣,或是開始出現油膩味(就像是類似花生或堅果類放久了也會出現的味道),表示這個咖啡豆已經完全不新鮮了。這樣的咖啡豆,無論你花再多的苦心去研磨、去煮,也不會有一杯好咖啡出現。

:確定咖啡的產地及品種。也看一下咖啡是否烘焙的均勻。

:試著用手指剝開一顆咖啡豆,如果咖啡豆夠新鮮、應該可以輕易剝開,而且有脆脆的聲音和感覺。但是如果不新鮮,你會發現好像很費力才能剝開一顆豆子。剝開咖啡都有另一個重點,就是可以看在烘焙時的火力是否均勻,如果均勻,豆子裡層和外面表皮的顏色應該是一樣的,如果表皮的顏色很明顯地比裡面深很多,這表示在烘焙時可能火力太急了,豆子的香度也會明顯的受到影響。

在判定咖啡豆的種類之前,你先要有一個觀念:咖啡豆幾乎和茶葉一樣,是有品種跟產地之分的,不同產地的咖啡豆在外型上就有明顯的不同。

在認識每一種咖啡豆之前,你可能和我一樣,走進咖啡店時是用咖啡豆顏色的深淺來辨別豆子,像通常最黑最油亮的是冰咖啡,或是義大利咖啡;再來照深淺排列依序大概是:曼特寧、巴西、哥倫比亞,顏色最淺的可能是摩卡。這種看起來好像行得通的方法,其實是從咖啡烘焙的深淺來辨別豆子;但是每一種豆子其實都可以炒得黑黑亮亮,也都可以像摩卡一樣只淺淺地炒成淺褐色。所以你認識的並不是咖啡豆本身,而是大家習慣的烘焙程度。

你現在大概可以了解,為什麼有人喝了一輩子咖啡,也已咖啡老饕自詡,卻可能會認不出烘焙程度一樣的曼特寧和摩卡豆子。

在咖啡品種上,主要分為二種:一種是阿拉比卡Arabica種,另一種是羅布斯塔Robusta種。兩種豆子比較如下:

  • Arabica 阿拉比卡
  • 多產於中南美洲熱帶地區
  • 種植在海拔900~2000公尺的高山坡地上
  • 需要高度人工密集照料
  • 滋味較豐富
  • 咖啡因含量較低
  • 價位較高
  • 豆型較小,正面呈長橢圓形,中間裂紋窄而曲折,豆子背面的圓弧形較平整
  • Robusta 羅布斯塔
  • 非洲中西部及東部的馬達加斯加島,亞洲的印尼地區
  • 海拔200~600公尺間的高山坡地上
  • 比較下,不需太多人力
  • 滋味較貧乏,偏苦味
  • 咖啡因含量是Arabica的2倍左右
  • 價位較低,所以多被收購做為即溶咖啡的原料
  • 豆型較大,正面較趨圓形,背面呈圓凸形,裂紋直,有點像是大薏仁

這是咖啡豆的品種,但是你可能會覺得奇怪:為什麼這兩名字都沒聽過,也沒在咖啡店裡看過?這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的咖啡命名是用咖啡的產地來命名、分類,而不是以品種來分。這兩個品種的咖啡豆在價位上的差異很大,豆子的外觀也很容易辨認,外型像「大薏仁」的羅布斯塔種豆子比較常出現在平價的綜合咖啡中。

在咖啡豆的產地分別上,這是為了不要讓你被不肖的咖啡商欺騙(我們當然希望這種事越少越好),丁先生以他店裡進口的豆子為例,帶領我們認識幾個台灣比較常見的咖啡豆:

曼特寧

豆子的形狀,正面比較接近長方形。目前台灣的曼特寧豆子是來自蘇門答臘,屬於Arabica豆的變種,特色在於它的醇度,在台灣有不少支持者。

巴西

中間的裂紋成褐色,因為當地豆子多以日曬法處理。巴西是目前全球最大咖啡產國,所以,巴西豆也是所有綜合咖啡的主要成分之一,它在味道上的特色是平板中性,不偏苦也不偏酸。

哥倫比亞

中間裂紋成白色,因為當地生產的豆子以水洗居多,哥倫比亞是全球第二大咖啡產國,所以在綜合咖啡中也常看到哥倫比亞咖啡豆,特色是在於它的酸度和均勻的風味。

摩卡

豆形較尖長,以日曬法處理,所以中間裂紋呈黑褐色。摩卡豆的最大特色在於豆色不均勻,有時候甚至會在豆子中發現軟石參雜其中。摩卡豆以酸度著稱,在綜合咖啡中也常見到它,為了提升風味的豐富性。

瓜地馬拉

這種咖啡豆的特色在於醇度很高,在單品中僅次於曼特寧,但因為成本較高,在一般的綜合咖啡中反而少見到它的蹤影。

藍山

豆子形狀飽滿,而且平均比一般豆子大一點,中間裂紋呈白色,是經水洗的處理。因為它是目前咖啡豆中價位最高的一種,所以有比較多的「替代品」。像是一種來自中美洲的「大象豆」(因為他的豆形很巨大而命名)就常拿來和真的藍山魚目混珠。當然,消費者也要清楚,如果你買的藍山咖啡豆,價位只比一般的哥倫比亞豆貴個20%,這裡面真的藍山豆大概也不會超過20%。

夏威夷產的可娜豆KONA

豆形平均而且整齊。因為這種咖啡豆在夏威夷是用高度密集的人工,號稱在火山地形上栽培,所以每一顆豆子都像是經過精挑細選過。在價位上,可娜豆也是不凡身價,因為夏威夷的高物價和高工資,讓可娜豆也有類似觀光物產的身價。

在這些咖啡豆中,最容易有假冒問題的,也是價位最貴的「藍山咖啡豆」。

在台灣,我們可以很容易在咖啡店裡買到便宜的藍山咖啡豆,或是所謂的「特調藍山」,這裡面就有很大的學問。除了我們剛才提到的價位上的判定之外,所謂「特調藍山」並沒有標明或是限制,真正的藍山豆在中間的比例。所以,你可能買到的是10%藍山豆90%哥倫比亞豆加巴西豆的「特調藍山」,也有可能買到一磅中只有十幾顆藍山豆的「特調藍山」,完全看烘焙者的自由心證。

在真正有進口藍山豆的地方,你可以看到藍山咖啡豆所附的特製木桶和證書。這也是可以判斷的一個線索。但是如果要真正辨別藍山豆和哥倫比亞豆,以及和大象豆的不同,看豆子的經驗累積還是很重要。

我們剛才所提的咖啡豆產地,指的都是阿拉比卡種的豆子。因為在咖啡的世界裡,羅布斯塔種的豆子,大多用到即溶咖啡或其他廉價咖啡的產品中。在台灣,羅布斯塔種的豆子大部分來自於印尼,但是進口的數量並不多,所以除了在一些綜合咖啡中,為了強調苦味而特別加入少量外,其實並不常見。(義大利進口的咖啡品牌ILLY咖啡,就強調它是100%的阿拉比卡種,也是突顯它的精緻和昂貴性。)

在丁先生指導下的經驗,如果你可以一次把幾種豆子都放在一起,不管它的烘焙顏色,用心觀察比較一下,大概就可以分辨得出幾種主要豆子的不同。再接下來可以再進一級,找一種綜合咖啡來做進階測試,如果你可以認出那種綜合咖啡中有那幾種豆子,再向老闆尋求正確的答案,你的認豆功力就已經不錯了。

自己在家烘焙咖啡豆

最近,因為咖啡的流行熱潮,也有不少咖啡人在網站上,或是寫咖啡書,鼓勵大家買進口的生豆。在家裡自己烘焙咖啡,為的是可以獲得更新鮮的烘焙咖啡豆。丁先生以專業烘焙者的立場,並不太贊成這種作法,他的理由有幾個:

  • 在台灣,對一般消費者來說,小量生豆的取得並不是那麼容易,而且選擇的範圍很小。

  • 咖啡豆烘焙的程度,有時會因每批生豆的含水量不同有很大的變化,對非專業者來說,很難判定。

  • 小量的烘焙,在均勻度上很難掌握。丁先生舉例:俗話說:大鍋飯,小鍋菜,咖啡豆比較像飯,要量大比較容易控制火侯,在火力上均勻。

雖然不適合在家少量烘焙咖啡豆,但是新鮮咖啡豆還是好咖啡最重要的因素之一,丁先生的建議是:最好在家裡準備一台好的磨豆機,現磨現煮,而且買回去新鮮的咖啡豆也不要放太久,如果放了兩個星期以上,就利用我們教的方法看看它的新鮮度如何,如果不太新鮮了,你應該知道該怎麼做。